儿童服装颜色款式工艺设计相关知识
儿童服装简称童装,是适合儿童穿着的服装。包括婴儿服装、幼儿服装、小童服装、中童服装、大童服装等。还包括中小学的校园服装。
GB18401-2003《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是为了保证纺织产品对人体健康无害而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考核5个指标,9项内容,甲醛、pH值、色牢度(耐水、耐汗渍、耐摩擦、耐唾液)、异味、可分解芳香胺染料。标准中将产品分为3类:
A类:婴幼儿用品,甲醛含量≤20mg/kg;B类: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甲醛含量≤75mg/kg;C类:非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甲醛含量≤300mg/kg。
A类和B类产品pH值允许在4.0~7.5范围,C类产品pH值允许在4.0~9.0范围。
A类婴幼儿用品,耐水、耐汗渍色牢度要求≥3~4级,耐干摩擦、耐唾液色牢度要求≥4级;B类和C类产品耐水、耐汗渍、耐干摩擦色牢度都要求≥3级,3类产品均要求无异味,禁止使用在还原条件下分解出芳香胺染料的面料。
童装产品一般选用梭织面料和针织面料,成品根据面料性能选择相应的标准,因为面料不同标准考核的指标内容不同。
例如:梭织面料童装产品,主要按FZ/T81003-2003《儿童服装、学生服》标准考核,(除GB18401-2003标准考核的内容外),产品标准中考核服装标识、外观缝制质量、耐洗色牢度、耐湿摩擦色牢度、耐干洗色牢度、耐光色牢度、成品主要部位缩水率、起毛起球、纤维含量等指标。
针织类童装产品,主要按FZ/T73008-2002《针织T恤衫》、FZ/T73020《针织休闲服装》、GB/T8878-2002《棉针织内衣》等标准考核,(除按GB18401-2003标准考核外),产品标准中考核标识、外观质量、耐光、汗。
目前,市场的童装琳琅满目,面料、颜色、款式等变化多样。由于儿童娇嫩的肌肤抵抗能力较差,易受到各类有害物质的影响和侵害,同时他们缺乏辨别潜在危险的能力,因此,在选择作为孩子第二层皮肤的服装时,除款式造型美观外,更要注重的是安全内涵。目前,婴童装最频繁出现的两类风险是:化学物质引起的安全(主要是pH值、甲醛、染色牢度、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等含量超标)和工艺设计引起的安全(主要是服装附件产生锐利边缘或尖点、纽扣脱落、儿童服装拉带绳索不合格等)。SGS凭借二十多年在纺织品测试和顾问服务的专业知识,对该两类风险进行分析,为广大家长选择合适的宝宝服装提供参考。
化学物质引起的安全。国家强制性标准GB 18401对服装的安全性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特别的是,新版GB 18401对婴幼儿保护力度变大了,年龄在3岁之下都属于婴幼儿。
pH值不合格的直接原因是面料生产企业在染色整理加工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酸性或碱性物质,又没有采取合理的中和处理工艺,造成了pH值超标。由于人体皮肤呈弱酸性,因此超标pH值主要危害是有可能破坏人体皮肤酸碱度平衡,引起皮肤过敏或感染。所以,在买回来的婴童装最好先洗涤一遍,以稀释可能存在酸碱超标pH值。
甲醛含量是关系产品是否对婴童造成危害的重要指标,只要服装上甲醛不合格即表明危险存在。大面积的染色和印花、有防皱效果的婴童装可能会残留甲醛。而含有甲醛的纺织品制作成服装后,在穿着过程中会逐渐释放出游离甲醛,并通过人体呼吸道及皮肤接触引发呼吸道和皮肤炎症,还会刺激眼睛,造成咳嗽、胸闷、流泪等症状。对于婴幼儿来说,由于他们喜欢吮嚼衣物,更容易通过唾液吸收有害物质,对其身体成长发育造成影响。在选购服装时,应尽量减少选择印花丰富鲜艳的产品,多可能地选择素色及浅色的产品。
染色牢度和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均跟纺织品染料有关,染色牢度不好的婴童装在使用过程中,染料容易脱落和褪色,影响美观,且脱落的染料分子或重金属离子可能通过皮肤被人体吸收而危害健康。而使用了芳香胺合成的偶氮染料则对人体的健康和安全具有潜在的危险性,在与人体的长期接触中,染料可能被皮肤吸收,并在人体内扩散。这些染料在人体的正常代谢所发生的生化反应条件下,可能发生还原反应而分解出致癌芳香胺,并经过活化作用改变人体DNA的结构,引起人体病变和诱发癌症。
由于化学安全项目是属于内在质量,消费者在选购服装时应仔细看清吊牌和洗标,凡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服装,吊牌上一定要注明“婴幼儿用品”字样,安全技术类别一定要注明A类。3岁以上的童装应依据是否贴身穿着来注明A类、B类、C类(非直接接触皮肤的服装至少符合C类,直接接触皮肤的服装至少符合B类)。此外,对于婴幼儿服装,其洗标或吊牌一定要注明“不可干洗”字样,因为干洗后的残留物可能影响婴幼儿健康。此外,婴幼儿穿着的服装易选择颜色柔和的且较浅的产品,一般颜色较浅的面料色牢度较好,不易褪色,也不易沾色。
信息来源:幼儿园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