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分析童装质量问题屡次敲响安全警钟
随着中国服装行业的不断发展,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不少有投资眼光的商人都将目光锁定在童装市场。据了解,目前国内童装市场已经达到千亿规模。然而,在童装规模数量品类增加的同时,童装的质量也屡屡出现问题。
关于服装质量的话题本来就很犀利,而童装问题更是敏感尖锐。究竟怎样才能让童装变得安全?
常规预警
童装安全两大隐患
隐患一:童装面辅料质量问题,譬如甲醛超标、色牢度不达标等面料本身对儿童身体的伤害。
隐患二:在童装生产过程中,因为结构造型对儿童身体的影响,以及服装配饰等零部件等脱落和加工环节的残留物等给儿童带来的伤害。
妈妈们说
购买童装要用十八般武艺
调查发现,年轻父母在给孩子买衣服时,多数是绷着一根“安全筋”,但是孩子的爷爷奶奶这方面的意识则稍显薄弱,消费者陈女士表示,在给婴幼儿买衣服时,首选品牌童装,在购买时,首先要看给材质构成是否达标。消费者刘女士表示,给孩子买衣服不夸张点讲“望闻问切”十八般武艺统统用得上,她表示,在买衣服时,用鼻子闻服装的味道、用手和脸试面料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另外还要检查是否有易脱落的装饰和零部件等。消费者田女士则表示,先看款式,再看细节,然后才是价格。她表示即使是她看好的款式,如果印染、加工等细节粗糙同样不会消费。
价格、品牌、款式、材料、号型等这些内容通常会出现在童装标签里,有消费者抱怨,让我们根本不懂服装材质的人去看服装的材料是否安全,工艺是否妥当其实是有技术门槛的事情,为什么不能让通过质检的服装贴上明显醒目的安全标志,这样的话家长既可以放心购买,又不需要什么火眼金睛了。
中国服装协会秘书长谢青表示,尽管近年来,童装市场以平均24%~25%的增速增长,市场规模从5年前的不足500亿,到现在已经接近1000亿。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童装安全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业界普遍认为,童装质量、童装问题,行业内的认识等等是老大难的问题。就以占全国总产量30%以上的广东省为例,历年来,童装相关指标超标屡屡出现,今年根据检测,广东省的童装一直是低合格率,五年的合格率只有60%左右,甚至多次抽检都抽出偶氮等致癌物质。 当然,童装行业还是有很多好企业生产出合格的产品,为行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消费者今天的高度关注就是为了激浊扬清,使整个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对于近期频繁爆出的童装质量问题,家长都感到十分的无奈。虽然相关机构对童装质量问题的监管力度已经有所加强,但是童装质量还是让人不放心。从色彩,气味到材质面料,似乎总是有解决不完的问题。童装质量标准亟需落实到童装企业的生产上。
童标识混乱曝监管缺失
市场上童装标识极为混乱,漏标、错标、甚至没有任何标识的童装都非常普遍。《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明确规定,婴幼儿服装为A类,直接接触皮肤类的服装属于B类,如内衣;其他非直接接触皮肤类服装都是C类,如外衣;婴幼儿用品必须在使用说明上标明“婴幼儿用品”字样。其他产品应在使用说明上标明所符合的安全技术要求类别。
市儿童医院皮肤科的郭医生介绍,气味刺鼻的服装很有可能是甲醛超标造成的,服装甲醛超标会给儿童的呼吸道和皮肤黏膜产生强烈刺激,造成呼吸系统伤害,并引发各种炎症。皮肤接触甲醛有致敏、发疹等反应,因此家长应该在服装上为孩子把好第一关。
童装质量不容忽视
很多童装为了吸引消费者,将衣服图案都做得十分鲜艳,许多带着孩子购物买衣服的家长也在孩子的要求下纷纷驻足挑选,然而这样的漂亮的衣服则存在着深深的隐患。
由于婴幼儿体质和肤质的特殊性,A类产品的婴幼儿服装其标准更为严格,其额外还增加了一项耐唾液色牢度的考核指标,防止染料直接吸入体内,对婴幼儿健康造成危害。专家指出,婴幼儿喜欢把衣服放进嘴里嚼,剧烈运动后习惯用衣服擦去脸上的汗水,衣服面料与孩子的皮肤、眼睛甚至口腔相接触的机会很多,重金属砷含量超标的产品对儿童的身体健康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信息来源:幼儿园校服